沙巴体育网址_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网投|盘口

图片
“5·12”国际护士节|听听数字里的动人护“事”
时间:2025-05-12 09:11

今天是“5·12”国际护士节。在医疗体系的齿轮里,护士是永不松动的螺丝钉。

他们日复一日地奔走,夜复一夜地坚守,将平凡的工作凝结成一个个有温度的数字:一天2万的查房步数,一年120个夜班次数,一个个早产患儿日益增长的体重数……

国际护士节前夕,本报记者走进沙巴体育网址_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网投|盘口:属医院,通过6位护士的故事,解读他们心中最特别数字背后承载的生命重量。

 

在沙巴体育网址_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网投|盘口: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80后”护士钟小丽的职业生涯里刻着两个特别难忘的数字——480克和500克。那是一对胎龄只有23+5周的早产双胞胎姐妹的体重。

“小得能捧在掌心,皮肤非常薄,连血管都清晰可见。”钟小丽说,那是一个白班,两个娃刚送进来时,她都震惊了。孩子这么小,家属也犹豫过要不要救,但孩子妈妈那句“请你们倾尽全力救治”,让NICU医护团队决定拼上全力。

科室当即组建特护小组,由两名高年资护士担任“临时妈妈”,开启长达近五个月的生命守卫战。钟小丽就是其中一员。

NICU是无陪护病房,早产儿24小时的治疗、护理,包括生活照护都由钟小丽和同事轮流负责。面对娇小脆弱的宝宝,他们所有的操作都是慎之又慎。

钟小丽至今仍然记得,在给这对姐妹进行母乳喂养时,当蘸着母乳的棉签轻触宝宝的嘴唇时,不到巴掌大的孩子竟拼命吮吸起来。“那一刻,我不禁感叹生命力的顽强,也从原来的不确定转变为坚信——这两个孩子一定能活下来!”

长达数月的时间,她陪着姐妹俩闯过了体温关、感染关、消化关、呼吸关、营养关,见证她们体重涨到2000克出暖箱。可谓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经过142天的救治,双胞胎姐妹顺利出院,回到妈妈怀抱。孩子妈妈特意在当年的护士节送来亲手制作的蛋糕,过年时还送来了小宝贝们打包的糖果。“看着她们妈妈发来宝宝们长大的样子,我突然触摸到了这份职业的灵魂——我们不是在护理病例,而是在参与生命的成长。”钟小丽说。

据介绍,这对双胞胎刷新了当时福建省可救治存活最小胎龄的危重症早产儿纪录,也成了钟小丽心底最柔软的烙印。

“我干过产科,待过儿科,但觉得NICU最有挑战,最累,也最值得。”钟小丽说,作为NICU护士常常需要参与早产儿、危重症新生儿转运,他们要提前在外院产房守着,有的孩子一出生连心跳呼吸都没有,他们就要争分夺秒和医生配合,迅速为孩子实施抢救……

初入NICU时,她也曾担心自己“不行”。有一晚,一个新生儿突发呼吸窘迫,她和同事们一起奋战到天明。“天亮时,孩子救过来了,我第一次感觉‘曙光来了’这么具象化,那一刻我心里想,我真的行。”

8年的NICU经历让钟小丽练就一套“心法”:“要把每一个宝宝当成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难题时,就要想‘如果我是孩子的妈妈,会怎么做?’”

南丁格尔的“慎独”精神也刻在她骨子里:“即便无人见证,也要像站在聚光灯下一样完成每个操作,因为生命从不容许侥幸。”

对沙巴体育网址_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网投|盘口:第一总医院达道院区急诊科护士张菁杰来说,“120”是特别的数字,这既是刻在他脑海里的急救号码,也是他每年值守的120个夜班,更是无数次与120救护车一起奔赴抢救的生命战场。

当急诊科护士不轻松。特别是男护士,既是体力担当,更是技术能手。

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可能是脑卒中、心梗、车祸、食物中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

张菁杰说,“当脑梗、心梗患者送来,我们要为患者抢抓60分钟脑梗黄金溶栓窗,10分钟要为心梗患者完成心电图检查。”这就要求护士要能快速判断,紧急处理。只有对所有急救流程熟悉,速度快,判断精准,才能更好地协助医生挽救患者的生命。

120急救中心电话一响,急诊护士分秒必争在接到指令后3分钟内出车。”这也让张菁杰每一步都带着风的节奏。“我们不是在跑,是在为生命抢跑。”

“累,肯定是累,但累并快乐。”这位“90后”男护士眼中闪着光,他说,“特别是患者在我们的急救下,监护仪上心跳恢复正常,那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有一次,张菁杰参与马拉松比赛的医疗保障任务,在终点附近值守。看到百米外一名跑友猝然倒地,他和医生健步如飞冲过去时,发现跑友已经没有心跳呼吸。“快!赶紧心肺复苏!”他和医生轮流为跑友实施心肺复苏。在他们努力下,数分钟后跑友苏醒过来,但来不及舒一口气,跑友再次抽搐昏迷。“我们判断是发生了室颤,紧急电除颤。”张菁杰说,幸运的是在持续的抢救下,这名跑友终于醒来了,且在现场就恢复了意识。

“特别难忘,那时候突然懂了什么是‘向死而生’,也感受到自己在急诊科工作的意义。”张菁杰说。

工作中,张菁杰收到许多的感谢,但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误解而感到委屈的时候,但他总能把委屈化为动力。“许多患者来急诊就诊时总是手足无措、紧张的,我要做的就是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同时,做好自己的工作。”

用无数次奔跑加速度,拓展着生命希望的边界,这就是张菁杰最朴素的信仰。

 

在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简称呼吸科),“80后”护士郑秀莲的名字总是和“耐心”画上等号。

她是呼吸专科护士,除承担病房日常工作外,每周还需在呼吸专科护理门诊“坐诊”一次,在这里,她耐心为患者提供慢性呼吸疾病管理、家庭氧疗、家用呼吸机护理、雾化吸入、吸入剂使用、肺康复锻炼等专业护理指导。

呼吸护理门诊接诊人群以老年人居多,和患者沟通起来,郑秀莲总是很有耐心。

一次,外地患者陈阿婆(化名)来就诊,患有慢阻肺的她需要长期使用吸入剂。可听到使用步骤,还没开始学,普通话不好的老太太就开始打退堂鼓,“我肯定学不会,还是别学了”。郑秀莲笑着回应:“还没开始学呢,怎么就给自己下结论?您肯定没问题的,而且吸入剂的使用其实很简单,只是听着有点绕。”经过鼓励,陈阿婆终于愿意尝试学习。

开始教了,郑秀莲却发现远比她想象中难。看似简单的"装药-呼气-吸入-屏气-漱口"五步法,普通患者顶多10分钟就学会了,而对陈阿婆来说却像攀登高山。学了下一个步骤,就忘了上一个,挫败感让陈阿婆萌生了放弃的念头。郑秀莲连忙使用激将法说,“这药很贵的,没好好学,用了效果不好,就浪费钱了。”她抓住老年人节俭的习惯,一下子点燃了老人的学习热情。

就这样,郑秀莲耐着性子,一步一步教,一遍又一遍示范。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家属都感觉不好意思了。但郑秀莲说没关系,如果学不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自己有时间。

“您再试试看,吸的时候,用口唇将吸嘴包裹严实,千万不要漏气,头稍稍抬高,用力深深地平稳地吸入药物……对,就是这样,这次比刚刚进步好多了。”为了不让老人放弃,郑秀莲不时地肯定她。

就这样整整用了1个小时,老人终于学会了使用吸入剂。

“后来老太太来复诊,还特意和我打招呼,说‘我记得你,你就是上次教我那个护士,我现在自己用得很好了’。”老人的话,让郑秀莲很有成就感。

在呼吸科,耐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在日复一日的临床工作中淬炼出的本领。郑秀莲说,呼吸科大多是老年患者,听力不好,理解迟缓,记性差,需要护士不断重复,不断叮嘱。“反复琐碎,就是我的工作,很平凡。”郑秀莲说。

正是这种耐心,让冰冷的医疗器械有了温度,让复杂的治疗过程变得可亲。

 

黄柳青是沙巴体育网址_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网投|盘口:第二总医院创伤骨科13病区的护士。该病区也是全省首家老年髋部骨折加速康复示范病房,同时是无陪护病房。

“在我们科,我们要帮患者‘加速康复’。”黄柳青介绍,髋部骨折号称“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权威数据显示,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30%。她的任务就是配合医生,让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尽快手术,尽快下地行走,改写“最后一次骨折”的结局。

“昨天才手术,今天就要下地?”术后的第一天,病房里刚手术的髋部骨折老人都要一起下地康复训练,有些老人怕疼不敢。黄柳青便走到床边,轻轻扶住他们的手:“没事的,大胆走,我来当您的‘拐杖’……”在她帮助下,老人鼓起勇气,借助助行器颤颤巍巍地迈出第一步,走着走着,大多数老人在术后第三天就可以出院了。据统计,示范病房设立以来,髋部骨折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从七八天缩短到了4天左右。

 

因此,黄柳青说,对自己最特别的数字是“3”和“1”,“3”是理想的术后出院时间,而“1”是每一位老人勇敢迈出第一步以及训练的每一步。“有了第一步,才有后面的十几步,几百步……”黄柳青说。

从2007年至今,黄柳青在骨科工作了18年,骨科患者多为行动不便、沟通困难的老年患者,她习惯了放慢语速、弯下腰、贴近耳畔,像对待自家长辈一样耐心。

前阵子,一名外地老人在鼓山游玩时不慎摔伤骨折,住进了13病区。由于基础病多,治疗过程波折,老人住院三周,情绪日渐焦虑。黄柳青看在眼里,于是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去他床前问一声“今天感觉怎么样”,下班前再去问候一句。得知老人家属从外地赶来没地方住,她和同事主动帮忙联系附近的短租房。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住她的手感谢。“这一跤摔得我差点站不起来,多亏你们天天给我换药擦身、哄着我锻炼,连半夜枕头不舒服都替我换。你们不只治好了我的腿,更让我这外地老头在福州有了家人般的温暖,谢谢你们!”老人说。

在黄柳青看来,护理不仅是技术,更是温度。而她,愿意一直做老人们的“拐杖”,陪他们稳稳地走过生命中最脆弱的那段路。

 

结束急诊科一天的工作,谢瑶护士看了看运动手环里的步数,又是2万步。这不仅是她当天值班的步数,也是全部急诊科护士上班的平均步数。

谢瑶是一名“90后”,当了8年的护士。去年底,沙巴体育网址_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网投|盘口:中医院五四北院区投用后,抽调鼓楼院区多个学科护士组成了新的急诊团队,谢瑶就是其中之一。在她看来,从ICU到急诊科,忙碌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激增的步数。

新院区急诊科区域面积很大,随着就诊患者逐日增多,护士也越来越忙碌。长长的走廊就像是快速传送带,带着她在抢救室、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清创室、医生办公室、急诊药房、急诊收费处、急诊导诊台奔跑,手环里的计步数字也蹭蹭蹭往上。

“比起过去在ICU病房,可以感受到急诊科的‘急’。”前阵子一个雨夜10点半,眼看着11点交接班的时间就要到了,急诊科突然送进来一名患者,脸色苍白,毫无血色,一查竟然是肝破裂,必须紧急手术。但病人家属都在外地,情况紧急,谢瑶放弃交接班,和同事一起为患者完善生命体征监测,开通静脉,紧急输血,开通绿色通道,在半小时内将患者送进了手术室。当手术室绿灯亮起时,她才发现护士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直到次日凌晨2点多,患者手术完成,谢瑶才放下心来下班回家。

“不是在跑,就是在跑的路上。”谢瑶说,在急诊科,这样的情况随时发生,虽然累但是很充实,不断上升的步数也记录着她守护生命的轨迹。

虽然忙碌,但那些没有被计步器捕捉到的温柔停顿,才是这个急诊科最动人的生命律动。在患者有需要的时候,谢瑶总是让步数慢下来。“您哪儿不舒服,我给您先测一下体温吧”“没事的,到医院了就放宽心,医生都在呢”……她说,生病的人总是很着急的,要换位思考,帮助患者尽快解决病痛,做好护理,多多安慰,有时一句安慰比止疼药更能安抚人心。

“要对得起病人。”她说,这是她选择这份职业时,就刻在心底的承诺。

 

“‘5’这个数字对我对患者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重若千钧。”孟超肝胆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护士长周榕慧说。

在医学界,“5年生存期”不仅是衡量癌症治疗效果的重要标尺,更承载着无数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

10年前,79岁的老刘确诊肝癌中期时十分不安。从住院到手术,再到康复出院,护士长周榕慧给予了他悉心照护与温暖,让他十分感动。术后第一年生日,老刘特别邀请周榕慧参加,见证自己的新生,两人也成为忘年之交。就这样,年复一年,周榕慧见证老刘跨过5年节点,而今又参加了老刘术后的第十场生日会。“他的生日再忙也去,就像奔赴一场生命之约。”周榕慧说,看着老刘从79岁到89岁,癌症没有复发,生活快乐,她也收获了无与伦比的幸福。

让周榕慧开心的是,作为肝胆外科建科护士长,她见证了随着治疗技术进步、治疗体系完善,越来越多“老刘”的生存期延长,“病房里有一半患者术后可以超过5年了。”

值得一提的是,周榕慧曾参与医院第一批肝移植患者的护理工作。“照护首例肝移植患者时,压力很大。”她回忆说,当时谁也没有经验,她带领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精心照顾,在患者不安时给予安慰。“放心,听我们的就行。”她总是这样安慰,成为患者的主心骨。

翻看周榕慧的微信通讯录,有数不清的患者好友。“外科医生非常忙,患者又都比较焦虑,而我们护士就是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要和患者建立更多沟通。”为此,从企业家到普通工人,从领导干部到农村大姐,只要患者有需要,她都愿意添加患者为好友,热情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在她眼里,“病人不分高低贵贱,都是脆弱的”,而那些看似琐碎的咨询,“关乎生死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回首过往,从1992年到现在,周榕慧已有长达33年的护龄,但她对护理这份职业却与日俱增地热爱。曾有一个患者住院期间,默默观察了她十几天后说:“我观察了你很久,你对患者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

“真心还是假意,患者是可以感受到的。”周榕慧说,只有真心付出,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帮助患者和病魔斗争。

33年光阴一晃而过,周榕慧把最美好的年华化作点点微光,照亮了许多患者跨越“5年之约”的漫漫长路。她说,未来日子还要继续用专业与温情,和患者肝胆相照,因为对她而言“上班是最幸福的事”。

不论是步数,还是夜班数,这些数字像是年轮,记录着白衣天使们如何被时间磨出茧,又如何在茧里长出温柔。

当2万步化成生命的长度,当120个长夜亮起微光,越来越多的患者生命延长,迎来曙光,我们更加懂得,南丁格尔的灯,原来是护士们用生命的分分秒秒点燃的。

来源:福州晚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